logo横板.pn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  32日凌晨1时,我国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化肥装置——塔里木油田大化肥装置,经过疫情防控期间近一个月封闭式复产维护后一次开车成功,24小时开足马力生产,为南疆农民春耕送去急需的化肥。

  春节前夕,这里的亚洲陆上最深油井——轮探1井获得工业油气流,标志着塔里木油田打开了塔里木盆地深层巨大的油气宝库。

  塔里木盆地,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与昆仑山、阿尔金山之间,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。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、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——塔克拉玛干沙漠,被称为“死亡之海”。在“死亡之海”的地下,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,据国家最新资源评价,盆地油气资源总量178亿吨。

  几十年来,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在这里发现了31个大中型油气田,年油气产量当量已达2850多万吨,累计向西气东输供气超2400亿立方米,供给15个省市、120多个大中型城市约4亿居民和3000余家企业,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。

  给地球做CT的人

  新疆拜城县博孜村以北,天山南麓,这里山崖陡峭,杂草稀疏,山顶上终年白雪皑皑。山间行进着一支身穿红色工服的队伍,在青黄色的山体中十分醒目。

 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塔里木物探处2100队队长王中杰,正带队在这里进行博孜北三维物探项目施工。山坡上,一些队员们正在选好的点位钻井。

  “这里离山脚不远,算是方便的了,越往山上走越难。这些钻井设备、发电机、各种管线等等,都得靠人扛上去。3个钻工一组,一天只能打两三口井。”王中杰告诉记者,他们进行的这个项目,要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不管是山上还是平地,都要按照选定的点位,每隔40米打一口19米深的钻井,一共要打2万多口。

  打井,仅仅是物探队员们的一道工序。打完井后,每个井口周边还要布置大量检波器和电缆,布置的点位越精细,探测出来的数据就越详细。

  “物探就是在地表上打井并放置炸药,利用炸药或者震源车制造人造地震,地震波传到地下再反射上来,通过检波器捕捉这些信号,就能探测出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成油条件,就像给地球做CT一样。”王中杰说。

  48岁的王中杰,1997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勘探专业毕业后就来到2100队,一干就是23年。时至今日,他依然记得进队第一天的场景:“光是去队里报到,就坐了一天的沙漠车,颠了一路,到了以后什么也不想吃,吐了一晚上。”

  在石油产业链中,干物探是最苦的。作为先遣部队,物探队员们的工作场所都是人迹罕至的野外,工作环境、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困难重重。

  塔里木的环境十分恶劣,极寒、酷暑、狂风、暴雪,王中杰和队友们都经历过。1999年冬天,王中杰和队员们在山里作业时赶上大雪封山。尽管队员们全副武装,脸部仍被寒风刮得像有小刀在划一样,后来在大雪中用推土机推了2天才找到路。2006年,他当上队长后带队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沙漠,高温烤得让人发昏,鸡蛋掉在地上就能直接烤熟……

  王中杰家在河北,一年中却有大部分时间在野外,最长的一次连着上六七个项目,13个月没有回家。“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,而且学的就是这个专业,干物探挺有成就感。”说起这些,这位荣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、塔里木石油会战30周年劳动模范的黝黑汉子咧嘴一乐,“把每一口井打好,把每一个检波器埋好,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,这就是物探人的使命。”

  23年来,王中杰参与了26个二维物探项目,总里程达8854公里;参与21个三维物探项目,总面积7736平方公里。他所在的2100队提供的精确数据为后续勘探提供了重要支撑,被称为找油找气的“雄鹰”,并荣获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荣誉称号。

  “亚洲第一井”的背后

  2019103日,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博孜9井试井成功,也标志着塔里木盆地第二个万亿方大气区横空出世。

  博孜9井是一口201710月开钻的预探井,20193月完钻,深度达7880米。负责这个超深预探井的是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库车勘探项目组。

  “如果说物探是给地球做CT,我们钻探就是做外科手术的,通过物探数据和研究结果,选择地点打井来判断地下的油气规模。”库车勘探项目组项目长周健告诉记者。

  今年36岁的周健2006年参加工作,因为表现优秀,在前线工作不久就被调入塔里木油田机关,后来他又主动申请回到前线,一直钻研如何提高钻井效率、缩减成本、确保安全:“钻井是多专业密集型的工作,涉及地质、钻井工艺、固井、泥浆、井控、测井等多个专业。打一口井的成本很高,既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地质目的,也要尽可能缩短周期降低成本。”

  打井还分为若干种类。一般最先打的是预探井,如果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,还要打评价井,评价油气藏的规模、产能、储量等等。如果具备开发价值,再打开发井,进行系统性开发。

  “我这个人的性格就喜欢干有挑战的工作,既然学了石油工程专业,总觉得不去前线差点意思。”荣获集团公司优秀青年荣誉称号的周健,每年都有200多天在前线,连着5年春节都是在井上度过的,“有时候回市里基地倒休反而不适应,觉得自己不该是城市中的一员。”

  井一开钻就不能停,始终有工人在平台作业,现场机器轰鸣,昼夜不停。一口井根据设计深度和地质情况,快的要打几个月,慢的要打两三年。曾有过新招聘的年轻人来到钻井平台一看是这样的工作场景,扭头就说不干了要走。

  克深13-2井平台经理李小昌有着多年的打井经历,在天津、山西以及海上平台都干过:“干过的这些地方,新疆的戈壁滩是最苦的,而且很荒凉,满眼只有黄色,看不见绿色。”

  亿万年的地壳运动,三次挤压、三次拉张,演化出塔里木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。在这里打井不仅艰苦枯燥,还随时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。

  去年719日,由周健所在的勘探事业部负责的轮探1井钻至8882米,深度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,刷新了亚洲陆上最深井纪录和最深测井纪录,被称为“亚洲第一井”。由于轮探1井的地质资料极度匮乏,超深、超高压、超高温等难题给钻井带来了一系列麻烦,特别是打到8400米后井温很高,技术专家组在井上连着住了4个多月,随时解决各种突发情况,最终确保超高温固井安全施工。

  “这在前线都是很正常的事情,既然干了这一行,就意味着奉献与责任,就要承担这些压力,干这行不这么付出是干不好的。”谈起困难,周健乐呵呵地一语带过,“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更能突显我们这份工作的特殊性。”

  油气井试井成功时会喷射出巨大的火焰,这也是周健心中最美的画面:“放喷时油气烧起来的样子特别壮观,我们打井最终不就是为了这个吗?”

  从“待着就是奉献”到“待着就要奉献”

  当周健和王中杰他们在大漠戈壁忙碌的时候,在塔里木油田机关,还有一支“化验分析师”团队在昼夜忙碌——研究院工作人员。

  研究员们要仔细察看“CT图片”,根据物探数据研究判断地下构造,选择进行“外科手术”的具体位置,确定每一起“手术”的操作办法和工具材料等。

  20137月,在研究院工作多年的施英主动请缨,来到塔中油田,完成了从“化验分析师”到“手术医生”的角色转变。

  塔中油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,冬天气温有零下三十多摄氏度,在室外穿多厚都没用,夏天又热,感觉太阳从四面八方在烤,春秋季节一周里又有四五天沙尘暴。

  “没来过塔中就不能说自己是石油人。”如今已是塔中油气开发部党委书记的施英告诉记者,塔中在大家心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,“以前虽然在院里研究了塔中很多年,但只有真正来这里工作以后,才有石油人的感觉。”

  有人说,在塔中这样的地方,即便什么事也不干,“待着就是奉献”;塔中人却说,既然身处这样的环境,“待着就要奉献”。

  塔中油气整体连片、局部富集,存在“见油不见田、高产不稳产”等难题,稳产压力很大。施英充分发挥科研优势,带领大家不断提升开发工艺,抓好控制递减率和提高采收率,使一些原本被认为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油气井焕发出新的生机,老油田打开了新局面。

  塔中远离城市,回库尔勒市基地倒休要坐10个小时的班车。在通往塔中的沙漠公路边,有一处十分显眼的标语牌——“只有荒凉的沙漠,没有荒凉的人生”,这已成为塔里木石油人的信念。

  今年50岁的陈新伟,是塔中油气开发部第一采油气作业区副经理。自从1998年来塔中后,他在这里与漫漫黄沙相伴了20多年,是坚守沙漠腹地时间最久的塔里木石油人。

  在这位塔里木石油会战30周年劳动模范看来,荒凉不荒凉,关键还是在人、在心态:“选择石油天然气这一行,就是选择了荒凉,别指望着去什么好地方。如果你是为了干一番事业,你就注意不到荒凉;你如果混日子,每次来前线都觉得‘又上班来了’,那你肯定看啥都荒凉。”

  20多年来,陈新伟有过多次调回机关的机会,但他却选择了坚守,并带出了一批可以独当一面的年轻人:“还是在前线更有意思,也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。”

  有一年冬天,陈新伟和家里通电话,孩子在电话里问:“爸爸,你啥时候回来啊,能不能等天气暖和了脱棉衣以后就回来陪我玩?”听到孩子这句话,陈新伟流泪了,身边的同事也都沉默了。

  胡杨,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,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“托克拉克”,意为“最美丽的树”。

  在去往塔中的路上,沿途会看到很多胡杨。有人说,塔中人就像胡杨一样,不畏艰难,顽强扎根在茫茫沙海,日复一日地为石油而歌。

  “想干就有千万条路,不想干总有千万个理由”

  2002年,河南叶县,西气东输工程管线铺设正经过这里。当年在村口和小伙伴一起钻管道玩的刘小龙,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来到管道的源头。

  “上大学时就想来塔里木,学石油的都知道,塔里木大有可为。”2013年大学毕业后,刘小龙如愿以偿。

  作为轮南第一联合站副站长,刘小龙和同事们的工作是对井上输送来的油气进行净化处理,再输送到下一站,也就是西气东输的总源头——西气东输轮南集气站。

  处理站工作繁忙,安全生产的压力很大,刘小龙夜里1点半之前几乎没有休息过。去年1220日,女儿的降生让他更加懂得责任与担当。不断失守的发际线,让人看不出他其实只有30岁的年纪。妻子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你得坚持住啊,得让孩子记住你有头发的样子。”

  每一个石油人坚守前线的背后,都有着默默的付出与奉献。

  谭雷和妻子都在塔轮油气储运中心工作,谭雷在集气队,妻子在集油队。别的双职工都是一起倒休,他俩却因为没人帮忙照看8岁的孩子,只能轮流倒休,一个月只有各自交班的时候能在单位见几个小时,以至于每次刚交班的时候孩子在家经常会把爸爸叫成妈妈,或者把妈妈叫成爸爸,过一个礼拜才能适应。

  “孩子小时候经常问什么时候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,后来长大懂事了就不问了。”尽管心里难受,谭雷却很乐观,“等过几年爱人退休就好了,到时候我们要好好计划家庭旅行。”

  距离塔轮油气储运中心西北方向300多公里,是1998年发现的克拉2气田,也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。它的发现,直接促成西气东输工程的立项和实施。

  克拉2气田所在区域周边全是红褐色山体,它们历经风蚀,形态各异,被称为“魔鬼城”。这里断崖林立,沟壑纵横,险峻如刀削斧劈。

  “老一辈石油人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,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经很幸福了。”记者见到克拉采气作业区采气工程师常有青时,他正在修改克拉2-H16井的新井投产方案。

  克拉2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,目前有19口生产井,单井日产天然气110万立方米,平均一口井的采气量可供一座300万人口的城市家庭天然气使用。

  如今,31岁的常有青已经成长为作业区的中坚力量。20179月,在老师傅的带领下,常有青参加了油田公司组织的技能竞赛,获得了团体第二名。下一回,作业区已决定由他带队去参加集团公司的技能比武。

  “待久了觉得这里其实挺美的。”常有青闲暇时喜欢拍照,拍晚霞、拍戈壁、拍星空,还有宿舍区的花花草草,“想干就有千万条路,不想干总有千万个理由。”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