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横板.pn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  实践出真知。为文为官,皆通此理。

  金朝元好问在其《论诗三十首》中写道,“眼处心生句自神,暗中摸索总非真。画图临出秦川景,亲到长安有几人?”此诗道出了实践对于为文的重要性。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,为文者只有“亲到长安”面向实景,“眼处心生”激发真情,才能写出神来之句,画出逼真的图画。倘若“暗中摸索”、闭门杜撰,是断然出不了好作品的。

  我们常说,读书破万卷。事实上,读书再多,若不加上实践,也很难产生“句自神”的效果。因此,为文者除了读书破万卷,还要行万里路、悟万般理,如此方能写出锦绣文章、留下名篇佳句。

  古人为文,提倡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其目的是“向山借强,向河借奔”,以壮实文章筋骨、充盈作品血肉。唐朝的柳宗元之所以能创作出文采飞扬、情理兼备的《永州八记》,与他的亲身游历是分不开的。宋朝的苏轼更是踏遍“黄州惠州儋州”,一路走来观人观事观山水,文章越写越洒脱奔放,作品越来越质朴深刻。其名篇《石钟山记》道出了事物真相,升华到哲学高度,超越了前人,离不开他身临实地的所探所感所悟。

  对比寒窗苦读,躬身实践同样不是一件容易事。古语有云,“疏八珍之谱,以为知味,不如庖丁之一啜。”为文为官莫不是如此。只有行之笃,才能知之明;只有行无穷,才能知无穷。不亲历、不尝试,难有好文章;不调查、不研究,难有好决策。

  句自神需要“眼处心生”,作决策必须深入调研。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。毛泽东同志写文章卓绝千古、作决策科学有据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勇于实践、善于调研。他说过,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,你就得变革梨子,亲口吃一吃……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,你就得参加革命。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。”“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?那末,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!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,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”,等等。事实证明,没有诗外功夫,就写不出好诗;没有实践经历,就找不对药方。

  今天,很多党员干部,尤其是机关干部总感觉写不出好文章、作不出好决策。探究起来,主要是离基层远了、到一线少了、调查研究不深入了。有的整天文件来文件去,看到的都是材料语言,而且很多还是转手的、转述的、转报的,难有地气热气、“生鲜之气”;有的不愿深入田间地头,整天在空调房里“隔屏看梨”,即使看到再多“梨子”,也品尝不到真正的味道;还有的不善于走群众路线,虽然也定期下去调研,但往往前呼后拥、来去匆匆,听不到原生态话语,探不到第一手资料。诸如此类,自然“词穷句尽”,也难免决策失误。

  信息化时代,虚拟事物多了,电子材料呈现多了,更加需要党员干部多实践、多亲历、多尝试。不下去看一看,就体会不到脱贫攻坚的力度与成效;不亲自体验生活,就发现不了实际存在的问题;不走进群众内心,就感受不到基层的全面变化。“濯足长流,抽足再入,已非前水。”今天是技术引领进步的时代,也是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,若是背离实践久了,就可能落伍。在抗击疫情期间,很多下沉干部深入一线、服务群众。一些人下去之后发现,基层工作并不好做,现实情况和文件里写的大不一样,没有真功夫就难以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,不付出艰苦努力就不会赢得人心与掌声。这些都告诉我们,多下沉、多亲历、多调研,对自身成长进步不无裨益。

  好文章来自实践,好决策源于调研。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,也是一个需要深刻认知的时代。党员干部莫要“闭门造车”,而应千方百计把书读够、把路跑足,不断增强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,写出真东西,拿出真办法,取得真成效。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