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横板.pn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近日,记者偶然发现一本宝藏书籍《撷芳植物学家手绘观花笔记》,这更是一本充满人生诗意与博物精神的植物笔记,书中清新的文字和逼真的插画格外吸引人。

  该书的作者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(南京中山植物园)园艺科普中心副主任李梅,从事植物园科普教育已有30多年。她如同《诗经》里的采风人,在植物世界,边记录,边传播。
 
  它不是一本普通的观花笔记

  翻开这本书,自然而清雅的气息扑面而来。书中选取了华东地区常见的34种花卉,融合近百幅精美的手绘图片,以清新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,展现了一个花花草草的美丽世界。
  李梅说,尽管大多只是常见花卉,却从渊源典故、风俗民情、欣赏应用等多角度,结合亲身经历,向读者呈现花卉立体、饱满而又多元的形象,从多个角度赋予花卉博物、人文等多样的文化内涵和紧贴时代的现代意识。所谓“文学之雅、博物之趣、书画之美全都在书里”。
  李梅向记者讲述了成书过程,她说这是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郁宝平、编辑姚远等出版社同事,经过交流策划后得到的创意,2017年底开始启动策划和写作,历时两年半,于今年6月初正式出版。新书发布后,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。
  “基于专业背景和对花卉的认识与感悟,结合当下人们对赏花、赠花和用花方面需求日益增加,却存在盲目性,需要专业指导的实际情况,编写了这本书。”李梅告诉记者,她希望通过这本书引发读者对大自然、对花卉之美的探究,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索。
  《撷芳》更像是一本依照四季来讲述各类花卉的科普散文集,是李梅作为主要作者的第23本科普图书。“花卉(观赏园艺)是我的专业,科普是我的本职,本书是自工作以来我最看重的一本花卉题材的科普作品,既是对花卉多方面的描述与介绍,也是从事相关工作多年来带有自我情感的叙述。”李梅说。
 
  科普战线的“老兵”

  李梅自1989年到南京中山植物园工作以来,不论身处哪个岗位,都未曾间断过科普工作。
  李梅有多重身份,都与“科普”息息相关。除了在植物园任职园艺科普中心副主任以外,她还是中国科普作协会员、江苏省科普作协常务理事、中国科协聘任的全国观赏园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等。
  在从事科普教育的31年间,李梅曾多次主持植物园与国际组织在科普领域的合作项目,并多次出版科普图书发表科普文章,开展科普讲座百余场。2007年,李梅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科普作协“四大”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;2013年,她又获得中国林学会授予的梁希科普人物奖。
  多年的科普工作经验使李梅感受到,随着各个领域对科普的日益重视,以及博物学的逐渐兴起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,有更多专家和爱好者加入到科普行列,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,从总体来说较过去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,这是十分可喜的。
  但同时李梅也表示,国内的科普工作仍存在观念相对落后、队伍不强大且缺乏高素质专业科普人才、激励机制不完善、投入严重不足、针对性不强、创新性不够、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。
  在她看来,植物园具有资源、环境、人才等优势,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。“利用自身优势,通过多种有效途径,向公众广泛宣传植物园与国计民生、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、人类与环境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,并努力培养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态度、行为和技能。”李梅说,这正是植物园科普工作的使命和意义。
  植物为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,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,与人类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、生产资料及能源等皆有紧密关联,这一点,人们有目共睹。
  然而,由于栖息地被破坏、外来物种入侵,人为不当猎捕、采集,以及全球性气候变暖,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巨大威胁,并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。对此,李梅表示:“植物科普不但应展示植物世界的博大、神奇和美丽,还应揭示植物与人类及环境的关联,要让公众了解植物及其生境面临的状况,激发公众珍爱植物、热爱自然、保护生物多样性、维护生态平衡等良好意识,进而培养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态度、行为和技能。”她深知,这既是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及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植物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20200825100134448.jpg

2012年,在对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进行科普培训的李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