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横板.pn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发扬钉钉子的精神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,

在党的扶贫开发事业进程中留下足迹

芦治国

各位领导、各位党员同志:

       下午好!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全所的“七一”表彰大会,我是第四党支部的芦治国,2016-2017年作为扶贫工作队员,担任泗阳县庄圩乡红旗村“第一书记”。我汇报的主题是“发扬钉钉子的精神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,在党的扶贫开发事业进程中留下足迹”

       党的扶贫开发事业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每一个村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,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,并非一蹴而就,作为驻村第一书记,就是要发扬习总书记提出的“钉钉子的精神”,瞄准帮扶目标,不懈怠、不脱位。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,如何干好第一书记这个角色,如何依托后方单位的科技资源优势,放大帮扶效益,就是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,为扶贫一线对接科技资源,提升地方经济发展内生动力。

       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以及“坚强基层党建” 是贯穿帮扶工作的两条工作主线。

        2016年2月底进驻红旗村后,开展了调研走访,在省委驻泗帮扶工作队临时党委及乡镇党委指导下,制定了《庄圩乡红旗村脱贫奔小康发展规划》。庄圩乡红旗村位于涟、沭、泗三县的交界处,历来是泗阳县的“老、少、边、穷”地区, 2016年3月红旗村建档立卡情况显示,全村718户,3039人,低收入162户597人,其中:扶贫户77户352人;村民收入以粮食种植和务工为主,村集体经济仅依靠两台泵站,年收入约8000元。

     一、帮扶项目的实施和机制、方式的创新

      帮扶项目的设计,注重资金整合,重点围绕农业产业项目,适当考虑民生设施建设。内容上与乡镇发展规划形成呼应和补充。产业类项目投入120余万元,发展了瓜蒌产业化示范种植项目200亩,其中流转土地种植120亩,利用房前屋后以及河道两侧闲散地种植80亩,兼顾了特色乡村田园风光的营造;另外,帮扶购置了大型挖机一台。民生项目投入36万余元,一是结合环境整治,改造了村居内的几处废弃水塘,二是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 道路硬质化建设项目,铺设了红旗村通往沭阳钱集镇的一段水泥路。

      截至2017年11月底帮扶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9.3万元,帮扶户人口由2016年的77户352人减少至19户92人。

      在农业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,指导成立了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,利用帮扶资金进行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,收取设施租赁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。该做法放大了帮扶资金的建设规模,减轻了承包户的资金投入风险,帮扶资金使用安全、有据可查,示范效果好。

       二、依托后方单位资源开展“科技帮扶”

       在所党委正确指导下,在科研处、人教处、学会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,联系开展了以下科技帮扶活动:

      1、邀请本所以及省农科院、安徽省农科院相关专家,实地举办了 芡实、苗木、瓜蒌、美国山核桃等经济植物的栽培技术培训和讲座。

      2、引进科研团队合作申报苏北科技专项1项;申请江苏省科协“首席专家”、“科技服务站”项目2项;申请绿色江苏“三化”示范村建设项目2项;

      3、结合庄圩乡农田林网建设推广种植了我所赠送的中山杉造林苗5000株。

       三、关于加强村支部党建工作的几点措施:

      主要是从提升素养、激发热情、落实责任、树立形象等角度,做了以下几件事:

     1、红旗村党员共108名,平均年龄60岁以上,普遍受教育文化水平不高,在平时工作中注重与他们的交流,听取他们的意见,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认同,激发责任感。

     2、协同村“两委”班子,研究制定实现“新八有”目标的具体措施,并落实完成时间和责任人,内容上墙。

     3、通过组织集体考察、观摩产业项目等活动,提升班子凝聚力,激发基层党员干部自强自立、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。

     4、考虑基层支部办公经费不足,利用“第一书记”配给的办公经费为村支部购置办公用品。督促并积极参加村支部的“三会一课”、“两学一做”以及“十九大”会议精神的学习活动。

     参加扶贫开发的一线工作,身体力行党的群众路线,教育实践活动,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和中央政府决策的正确。通过深入基层、服务群众,我更加了解了群众疾苦,体验群众感情,自身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锻炼,两年驻村帮扶工作经历,必将使我终身受益。。